交流团参观佛山宇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及世界口腔器材博物馆股票融资年利率。
10年前一部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带入公众视野,主人公熊顿的结局也令人唏嘘。如今这一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淋巴瘤是否仍然令人闻之色变?淋巴瘤能否早日实现治愈的目标?近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主任黄慧强教授接受媒体采访,详解淋巴瘤诊疗最新进展。
淋巴瘤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
在中国,淋巴瘤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每年新发淋巴瘤患者约有10万名。“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个代表,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比约30%-40%。”黄慧强教授介绍,随着老龄化加速以及人均寿命的的延长,中国的淋巴瘤发病持续上升。其中,DLB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是57岁,约有40%以上的患者在60岁以上发病。
“淋巴瘤很麻烦的一点是,淋巴细胞恶变后可以不断变化,因此淋巴瘤有100多种亚型,需要相对应不同的治疗。有的亚型即使到了复发阶段,通过治疗仍有很好的效果,可以达到长期无病生存,但部分亚型复发后预后很差,需要医生更为审慎的治疗方案”。
创新药物促进淋巴瘤疗效提升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的问世,淋巴瘤的疗效有了很大提高。但在R-CHOP经典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下,仍有约40%一线DLBCL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其中20%-25%一线治疗缓解后在2年内复发,10%-15%一线治疗后进展为难治性。复发或难治患者无公认标准治疗方案,预后极差,生存期短。
“尤其是老年人,肿瘤负荷重,如何提高疗效面临挑战。”黄慧强教授指出,“我们希望接受治疗后的患者能够实现临床治愈。”
在癌症精准治疗和规范化治疗时代,探索创新的药物机制和靶点,是当下癌症治疗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2023年3月,血液肿瘤创新药物维泊妥珠单抗获批用于初治以及复发/难治的DLBCL患者。这是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数据显示,对于初治DLBCL患者,维泊妥珠单抗在亚洲人群中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风险显著降低36%。对于复发/难治DLBCL患者,维泊妥珠单抗方案将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提升三倍,死亡风险下降58%。
“年龄偏大、肿瘤负荷比较高的中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容易从这一创新药物上获益。”黄慧强教授介绍,淋巴瘤的治疗通常需要联合用药,一个治疗方案里至少3-4个药物各司其职,合力杀死肿瘤细胞。这就需要医生在安全和疗效之间找到平衡。“有的药物加上去疗效是好了,但毒性太大患者也耐受不了。维泊妥珠单抗的毒性比我们想象得要低,老年病人也不需要减量,疗效获益就更大。”
“更重要的是,患者如果在一线治疗中能够得到临床治愈,很快就可以回到工作岗位,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此外,黄慧强教授指出,淋巴瘤的治疗,不仅追求安全和疗效,经济方面的考量也非常重要。
依据药品说明书,维泊妥珠单抗为6个固定周期给药(21天/周期/次),意味着患者可以通过有限的治疗周期,实现长期的疾病缓解甚至治愈。且固定周期给药,不需要长期持续用药,患者经济负担也有限。
此外,基于治疗带来的流行病学影响的研究显示,维泊妥珠单抗方案替代R-CHOP用于一线治疗可将二线治疗需求降低27%,据此推算,未来10年可减少中国大陆需二线治疗的患者数约5000人/年,预计可节约二线及三线治疗的医疗资源约65万元/人/年。
“未来希望通过谈判将这类创新药物尽快纳入医保,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可以让更多患者获益。”黄慧强教授最后强调。
南方+记者 严慧芳股票融资年利率